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08的文章

世界名山-喀拉崑崙之后 - 博羅德峰

圖片
All 8000m Peaks 喀喇崑崙四巨頭之四 博羅德峰 Broad Peak 廣博羅德峰 有如K2之后 博羅德峰 (Broad Peak) 標高8,047公尺,位於巴基斯坦東北的喀喇崑崙山脈,是喀喇崑崙山脈中第三高峰,地球上排名第12位。 此山座落奧斯騰冰河的東緣,介於K2與加歇布魯Ⅳ峰之間。博羅德峰與 K2 距離很近,僅12公里,兩山山容卻完全不同;K2俊峭傲然,儼如帝王,博羅德則是寬廣和緩,好比雍容皇后。 博羅德峰很早便與 K2 齊名 , 直到 1954 年才有德國登山隊正式攻取此山 , 比起其他八千公尺巨峰,算是開發最晚的一座巨峰。 英國蒙哥馬利少尉(T.G.Montgomerie)可能是最早看到此峰的西方人,1856年,他在此區進行測量調查,他將那些顯著的山峰以〝K〞(Karakoram)開頭,後面標加不同數字作為各別山峰代稱,例如:K1,K2,K3,等等。後來發現,大部份山峰都已有在地的稱呼,唯一例外的是K2,帕地人稱為Chogori,但現在人們都還稱呼K2,以其位居世界第二高峰,K2發音簡潔有力故習用至今。 博羅德有三條山稜 , 分別是北稜、南稜和西南山稜。其中的北、南稜為中、巴國境線也是喀喇崑崙山脈的脊樑。博羅德峰的峰脊達兩公里,雪簷重嶂, 腹寬背廣,探險家康威 (W.M.Conway ) 命名為 Broad ( 寬廣之意 ) 峰 , 倒也名實相符。帕地人直接轉譯成P`al-chan-ri或Phalchan Kangri--「廣大的雪山 」。 博羅德峰寬廣的主稜上有三座分立的山峰,分別是主峰(8047m)、中央峰(8016m)和北峰(7550m)。 博羅德峰的初登 主峰1957年首登,奧地利探險隊,這是一支小型的四人隊(H.Buhl K.Diemberger,隊長M.Shumuck,和F.Wintersteller),四人沒用氧氣設備分別攻上峰頂。他們也沒用到高地挑夫,是在當時8000公尺山峰採用輕捷登山(Alpine Style),自主小隊伍(相對傳統的大型遠征隊)的了不起的成就。 博羅德中央峰,1975年7月28日,波蘭登山隊首登,但有兩名隊員死亡。 最後是北峰,1983年意大利首登,隊長是Renato Casarotto。 路線一覽 傳統路線—西脊,1957奧地利 Carsolio 路線-

世界名山-加歇布魯Ⅱ峰

圖片
All 8000m Peaks 喀喇崑崙四巨頭之三 加歇布魯Ⅱ峰 GASHERBRUMⅡ 巴特羅冰河的上部,這裡是世界上最引人矚目山岳健行能到達的盡頭,這裡聳立著地球上最為密集,也最為隱密的雪岩峰群。 加歇布魯Ⅱ峰(簡稱GⅡ)是加歇布魯山群五巨峰前兩座超過八千公尺巨峰之一,也是加歇布魯山群第二高峰,世界排名第13高峰。 就喜瑪拉雅的探險深度而言,接近這座山無疑是最為偏遠,艱辛的一段旅程。 但是登山者在到達基地營後,會發現採傳統趨近GⅡ的這一段路線可能是14K當中最為筆直的登峰路線 1956年首登 奧地利遠征隊,八人隊伍,隊長F.Moravec。 5月3日離Skardu,5月25日建立基地營(5320m),位在南加歇布魯冰河與阿布魯里兩冰河交會處。6月5日開始啟動長11公里的冰河路程,到達GⅡ峰腳下; 6月11日在此設立第一營(6000m)。儘管在6月30日第一營被雪崩摧毀,因此損失了大批裝備與糧食,這項攻峰的行動仍舊照常進行。7月3日,7月6日先後在西南脊建立了第二營(6700m)與第三營(7150m),串起了攻峰的路線。計劃中不打算再向上設立中繼營地,不過會在攻峰途中加設一處高地營。 S.Larch,Moravec和H.Willenpart三人前進7500m的高地營,次日(7月7日),三人橫渡呈金字塔狀的峰頭基部,翻越上東南脊,然後沿東脊登頂。 三人7月11日回到基地營。 1975年第二登 法國遠征隊,15人隊伍,隊長J-P.Fresafond。 選東南脊攻頂;6月18日,M.Batard 和Y.Seigneur兩人無氧登頂。 6月19日,試圖二次攻峰,卻以悲劇收場。 L.Audoubert與B.Villaret de Chauvigny從7650m高地營攻頂,但是沒多久,Villaret便折返;Audoubert獨自一人繼續上登,距峰頂約100公尺因強風被迫撤退,身疲力竭幾乎回不到營地。次晨,風暴持續肆虐,兩人處境危急,不管Audoubert如何苦苦勸告,Villaret就是不願意走出營帳,最後Audoubert只好先獨自下山,離開前,Villaret說過他會隨後跟上來。從基地營可以看到Villaret走出營帳的身影,走了幾步,看到他又回到營帳內去,之後就沒再看到他的蹤影。 風暴持續加強惡化,延續了八天之久,

再見了! 德雄

上個月(2月7日)終於把「 雷霆岩初登記 1978 」完成貼上部落格,心想著這些好咖的豐功偉業不能就此埋沒煙塵,翻箱倒櫃決心陸陸續續在日後一一上檔。 這篇算是雪岩當年代表作之一,刊頭決定用上德雄伉儷並肩的照片,倆人立定仰首,眼神似有懼色,一付不敢置信的神情(充份揭露了斯時眾夥伴的心情)。 當時貼上這張影像,有著歌頌青春,讚美大地的心情,澎湃跳動,如此之真的一個回憶! 然而,現在卻不確定還會不會仍然一如當初貼上這張照片。 去年年中,在北投燦坤數位館與德雄巧遇,當時他把頭髮染了烏溜溜,看起來才像他實際的年齡。兩個小孩,我對他(她)們一直有印像,在還小時,看到大姐細心照顧小弟的情景,心裡就響起—德雄的兩個孩子! 因此遇見德雄時,卻是很想問問小孩的近況,對他染髮的事一時就忘了提放到一邊去了。 夏江前幾天給我電話,想來北投看看德雄。 上禮拜六幾位勇腳邀走上山,一路不停背著德雄的足跡給我聽,好像我不認識他似的。 這幾天,老山友也紛紛給我電話,其實這時才有感覺,德雄真的離去了。

喜瑪拉雅俱樂部2008年會後記

圖片
喜瑪拉雅俱樂部2008年會後記 在北投站接上King上車,WOW---!King一身風流倜儻裝飾名符其實老帥哥; 髮全染了亮金金牙白色,前頭加染一小撮粉藍,唇上兩撇濃密烏黑的劍鬍,光看個頭就夠嗆了。 「喜瑪拉雅俱樂部」1978年成立,挑明的就是走出台灣迎向喜瑪拉雅。 這班人馬在30年後,2008年3月1日再度聚集一堂。感覺與熱情依舊,個個仍是神采奕奕,腰挺幹直,頗有歲月奈我何有之青春氣慨;若說有所變化的是有些長老頭髮半白,牙根已然鬆動,卻是一邊啃魷魚絲,時而爽朗開懷大笑,年青時兒模樣其實都還歷歷在目。 這是近十年來的第三次聚會,因有小羅慨捐名貴木頭一大塊(漂流木)供大家留筆,於是一場酩酊之後,倒還留下這個具體的歷史存證;主人福來特地將前二次聚會的木頭留字從他十分自豪的五星級收藏室移搬出來公開展示,這個盛會顯然更有史跡斑斑勾引,歷次萬難探險點滴也就一而再,再而三經由當事人口中悠悠流出,一時似乎又回到當年橫衝莽撞的狂狷年代。 如再溯及「喜瑪拉雅俱樂部」前身-- 雪岩俱樂部 Rock Snow Club ,看這個好似一團麵粉鬆散,經過共生共好的粒粒歲痕卻有無比牢固的有機體,至今(2008)已悠悠渡過四十個年頭了! 一元與福來把這群分散東西南北的好咖叫在一起,大貓從LA回鄉赴會,小洞從高雄,雪清伉儷來自彰化;中達,友民兩位「新世代」,老蔡與King長老,一概不徨多讓爭取出席。還有川七一家子人,隆隆種種把此配有大銀幕視聽設備與紅酒熱茶不停的原木吧台的大廳擠得更適合這場盛會燥熱難消。 凡參加過俱樂部活動者就是俱樂部一份子,按此定義,人數沒有幾千也有好幾百。 這天徐海鵬也出席,海鵬曾參加過70年冬訓,幾年前浩大的「追隨成吉思汗遠征」長達兩年的探險活動,仍然是我內心十分敬佩的典範;現在徐海鵬又製造了一艘大船,這回要--鄭和下西洋--跟著鄭和的歷史性航跡,巡遊南海,印度洋,阿拉伯國度的海域。 意外,也不意外,大貓從神跡中找到信仰,現在是一位傳道解惑的牧師,也是現實人生的一位見證者。 一元冠上「天山行者」已有一段日子,這個使命感與神秘主義交手的形象,漸漸具體的出現冰山的一角,有人說得好,俱樂部需有人繼續帶領,我想很顯然已是責無旁貸的一件可期待的好事了。 (見一元兄的雪豹計劃之一 前進喀喇崑崙 ) 許多炙手可熱好咖已幾年沒見蹤影,但是不

蘭嶼 - 舊明信片-4

圖片

蘭嶼 - 舊明信片-3

圖片

蘭嶼 - 舊明信片-2

圖片

蘭嶼 - 舊明信片-1

圖片

世界名山-隱峰 - 加歇布魯Ⅰ峰 8,068公尺

圖片
All 8000m Peaks 喀喇崑崙四巨頭之二 加歇布魯Ⅰ峰(隱峰) GASHERBRUM Ⅰ(Hidden Peak) 加歇布魯Ⅰ峰(GASHERBRUMⅠ,8068m)是加歇布魯山群中最高峰,在地球最高峰中排第十一位,喀喇崑崙山脈第二高峰,僅次於K2峰。 加歇布魯Ⅰ峰原來代號為K5,又稱〝隱峰〞--西元1892年康威(William Martin Conway)訪阿布魯里冰河時所稱,取此峰隱閉深入,自外難發現其真面目。 〝加歇布魯〞係帕地住民所稱〝加歇〞(Rgasha)—美麗〝布魯〞--山,二個語意合起來就是〝美麗的山〞。 G.O.Dyhrenfurth 在其「第三極」(To The Third Pole)一書中,聽過帕托羅地區的住民提過〝榮光之壁〞(Shining Wall)。不過,〝Shining Wall〞的山名可能來自加歇布魯Ⅳ峰南壁雄麗的山容。 加歇布魯山群是喀喇崑崙山脈當中位置偏遠的高峰所組成的山群,位在長達50公里帕托羅冰河谷的東北端,向南開口,形成一個半圓弧環繞南加歇布魯冰河(South Gasherbrum Glacier)。 加歇布魯山群族擁六座七千公尺以上高峰,除加歇布魯Ⅰ峰以外(其兄弟峰以G簡稱),以反時鐘方向依序為GⅡ(8,035m),GШ(7952m),GⅣ(7,321m)及GⅤ(7,003m)。 GⅠ與GⅡ,位置最東,GⅠ也是山群中最高峰--加歇布魯Ⅰ峰與加歇布魯Ⅱ峰的北邊與東邊目前跟巴基斯坦,中國仍舊有國界上的爭議。 1936年,法國H.De Segogne 領軍的10人探險隊試圖首次登峰,從大吉嶺調來35名雪巴,因強風及雪崩受阻,最高到達6,800公尺的第五營。 1958年,一支Nich Clinch帶領的六人美國登山隊伍首次登上隱峰頂峰,登頂者為Pete Schoening 和Andy Kaufman兩位。 此峰也這是第一次在8000公尺巨峰以純粹〝輕捷的登山方式〞(Alpine Style)成功登頂的試煉場,1975年8月,奧地利Reinhold Messner 和 Peter Habeler有這個想法並付之行動 採用了盛行在阿爾卑斯山的登山方式-〝Alpine Style〞來進行8000公尺峰的登峰。 加歇布魯Ⅰ峰並不是一座熱門的8000公尺峰,8000公尺峰登頂者表上僅排上第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