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勇敢向前行 講座:馬那斯鹿 未竟之功

                          
講座:馬那斯鹿 未竟之功
李美涼 and 李偉忠




2010年9月2日,星期四,18:30 ~ 21:00。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85號10樓之會議室



喜馬拉雅研究會

Facebook: Himalaya

Email: himalayaresearch@gmail.com





前言



位於尼泊爾中部的世界第八高峰 – 馬那斯鹿峰 (Mt. Manaslu,8,163m),台灣的登山者相當陌生,卻是由「日本登山會」(JAC,Japan Alpine Club) 歷經三次探查後於1956年首登。



馬那斯鹿峰以雪崩聞名,韓國登山隊攀登這座巨峰曾經歷經了慘痛的教訓,1971年領隊金禎燮弟김기섭(金基燮) 7600m 墜落身亡,1972年6,500m C2 雪崩,隊員5名 (含金禎燮弟김호섭(金浩燮)、日本人隊員安久一成 (Yasuhisa Kazunari) 及雪巴10名共15人遭難,喜馬拉雅登山史上第二大山難。1996年日本登山家小西政繼冬攀馬那斯鹿峰,於登頂途中失蹤。截至2008年底為止,共有297人登頂,53人罹難,在8,000公尺巨峰中列名高危險性山峰之ㄧ。



2009年春季李美涼、李偉忠與朱僑光三人組成一支小型遠征隊,揮軍馬那斯鹿峰,循馬那斯鹿冰河由東北壁傳統路線攀登至7,000m ,因持續多日大雪而未竟其功。



我們特地邀請李美涼、李偉忠兩位來分享這一次寶貴的登山經驗,讓大家對於馬那斯鹿峰有進一步的認識。



配合這一次講座,同步蒐集了一些相關的資料,附錄於后,請參考,歡迎指正。







2009 台灣馬那蘇魯遠征隊

爬一座台灣人沒登過的八千公尺山峰



文/李美涼 圖/李美涼 李偉忠



2009春天海外遠征很熱鬧,先有李小石揹媽祖攀登聖母峰,再有七頂峰隊攀登聖母峰,而我們則前往台灣多數人都沒聽過的馬那蘇魯峰 (Mt. Manaslu)。



馬那蘇魯峰位於尼泊爾西部,海拔8,163公尺,為世界第八高峰,是全世界14座八千公尺山峰中的其中一座。到2008年為止登頂人數僅297人,死亡和成功比率高達18%,於14座中排第五高,相較聖母峰登頂人數3,684,死亡和成功比率6%,馬那蘇魯從數據上看來困難危險許多。而我們之所以選擇這座山峰,是希望能爬一座台灣人沒登過的八千公尺山峰。Manaslu是台灣人從未涉足的山峰,進山的山區也是台灣人從未深入過的,著實充滿了未知的魅力。



這次遠征沒有任何企業贊助,是完全的自組隊,亦是我第一次組織八千公尺級的遠征隊,隊員共有三名朱僑光(老大)、李偉忠和我,經過三年多籌備,期間曾前往韓國冰攀訓練、攀登歐洲最高峰、西藏念青唐古拉中央峰、及今年初的阿空加瓜峰等各種行前訓練,終於四月九日出發前往尼泊爾。



老大擔任此次活動領隊,並負責對外協調,另外他也是醫師,負責此次遠征的醫藥,並測量紀錄含氧量及其它數據,有醫師同行格外讓人安心;偉忠則負責攀登裝備及食物準備,而我擔任攀登隊長,負責攀登計畫及當地的連絡。組織八千米的遠征,就像攀登一座巨峰般不容易,特別是個人的自組隊,沒有其他資源,加上我們都是利用工作之餘籌備及訓練,更不容易,能如期出發對我們而言已是成功一半了。



千山萬水 路迢迢



馬那蘇魯峰進山路線,是由加德滿都搭車往西邊Gorkha山區,挑夫和我們分乘二台車,車子翻山越嶺,路況極差顛簸不已,有時車身傾斜大半險象環生,二車交會時更是驚險,很有探險的意味。



中午時抵達小村落Arughat,再往前沒路了,只能靠步行。村落是這附近山區的聚點,有許多商店還有一些廉價的登山用品,這裡海拔只有約500公尺,加上天氣非常酷熱,很難相信這裡就是Manaslu 的登山口。要從500公尺走到頂峰8,163公尺,海拔落差高達約7,700公尺,等於是從郊山走到終年冰雪。哇!光想像這一畫面,就是一條遙遠漫長的旅程。



要走到Manaslu山腳下,一般行程是8~10天,跟攀登雪巴討論後(我們有三位雪巴Pemba、Nima、Chiering,其中一位身體不適提早下山,我們決定在低海拔山區趕路,將行程縮短為5天,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留在高海拔攀登。每天真的是馬不停蹄的趕路,早上六點左右出發,下午四、五點到營地,每天走超過十個小時,約二十公里。最厲害的是我們的挑夫拹作,這次我們共請了38名挑夫,照規定每人限重是30公斤,但有些人想要多賺點錢,願意多背到45公斤,而且他們都是天未亮,沒吃早餐就先出發,拼命走速度很快,到了十點左右才停下來吃早餐和午餐。背這麼重又走那麼遠,真的只能讚嘆!



看著挑夫們精瘦而結實的小腿線條,總是會想著,是這群人支撐著喜馬拉雅山偉大登山事跡,但所有的英雄式報導都不會提到他們。



進山一直沿著河谷而行,這個山區除了為Manaslu而來,幾乎沒有其它健行隊,觀光客非常少,河谷二岸山坡都開發為梯田,種著水稻玉米,海拔高一點則換成小麥馬鈴薯。沿途山區沒有電力,夜裡山谷漆黑一片,夜空特別的明亮。山區沒有學校小孩子沒事到處玩耍,相對其它山區這裡顯得原始落後,但也更自然質樸。



山路多是繞著山腰而行,不斷的上上下下,有時下到河床,有時又在斷崖之上,繞過一座又一座的山,走過一座又一座的吊橋;一天繞過的山多到數不清,而吊橋則是一座比一座還爛,最爛的一座是左手邊全毀壞了橋已傾斜,只能扶著右手邊的鋼纜,小心翼翼的走,心理祈禱著千萬別斷啊!回想進山的路,真的是千山萬水路迢迢,遙遠而深入。難以想像1956年日本人首攀時,是什麼樣的情狀,那肯定是了不起的探險!



心中的聖殿 喜馬拉雅山



第五天終於進入海拔三千公尺,雄偉的雪山一一出現了,雪山巨峰、石頭屋、經幡、喇嘛廟、牦牛,這幅景象很像聖母峰昆布山區,這裡已經非常靠近中國邊界,居民基本上是屬於藏族的,生活習性和信仰都和西藏相似。馬那蘇魯也終於出現了,主峰、北峰、西峰、還有對面的Nupri(6,498m),一整排雪峰矗立在眼前,陽光下閃閃發亮,雄偉而聖神,馬那蘇魯峰和旁邊副峰行成雙尖塔,好峻美。終於來到我心中的聖殿-馬拉雅山雪峰,這些真正吸引我的山峰。



最後的村莊薩馬剛Sama guan (3,500m),是上山前的休息點,所有隊伍都會在這休息幾天才上基地營。這村落被聖山環繞,幾戶人家一輩子過著與世無爭,放牛砍柴的生活。我們笑說他們真的是,「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八千公尺山峰」。

我們也在這休息三天,4/21日上基地營,上基地營要從薩馬剛陡上約1300公尺。進駐基地營當天下午下起大雪,雪像下大雨般,打在帳棚上霹靂趴啦響,漫天雪花就像是一場儀式,迎接我們。結果大雪連下了二天,馬上讓我們見識到馬那蘇魯驚人的雪量。過去的記錄都提到馬那蘇魯雪很大,很多隊伍的帳棚都被壓垮,或是雪太深而失敗撤退,也有不少人是死於雪崩,對於「下雪」我開始有些憂心。



美麗的初探 信心滿滿



雪巴們選定4/24日舉辦祈福儀式,由廚師頌念經文祭拜,立起旗竿拉開經幡,五色旗隨風峰飄揚,我們帶來的旗子也掛上。一般必須在祈福儀式後才能進駐C1,幸好今天天氣轉晴,我們準備展開高度適應,一路上C1~C3,在C3過夜後直下BC,若高度適應沒問題就休整5~7天,然後展開第一波登頂計畫。



前往C1基本上是沿著冰河行走,前半段地形單純,後半段卻分叉二條路,一條靠近山坡是雪崩路線,一條是冰河中間可能充滿裂隙,像二個虎口都充滿危險。絕大部分人都是走雪崩路線,大家賭不會剛好遇到雪崩吧!



C1(5700m)在一處平台上展望極佳,每天過午天氣就會轉壞,當我們抵達C1後又開始下起大雪。C1~C2(6300m)是最陡的一段路線,幾乎全程架設固定繩,因為馬那蘇魯以自組隊,二~五人的小隊伍居多,少有大型的商業隊,故有些路段雖然很陡卻沒有架設固定繩,攀登時得特別小心,這段也是最可能發生雪崩的路段。C2~C3(6800m)為緩上坡好走,也是可能的雪崩區。C1~C3這二天是我門進山以來唯一整天好天氣的,最早進山的韓國隊趁此嚐試第三次登頂計畫,順利登頂成為這一季的首登。但這有一名烏克蘭在登頂途中身體不適下撤,下到C2後卻極速轉壞不幸過世。我們三人在C3的高度適應良好,隔天直下BC休整,大家對未來登頂計畫信心滿滿。



大雪封山 各國隊伍坐困基地營



經過幾天休息,我們在5/5日展開登頂計畫,天氣極不穩定,C1下了驚人的雪,夜裡閃電雷聲不斷,我們在C1待了二個晚上。5/7日上C2有些風但天氣還算可以,夜裡狂風大作很嚇人。5/8日C2-C3天氣不佳,風大我們上到一半路程下撤回C2。5/10日再次上C3嘗試登頂,風大加上有氣象預報資料說:「接下來幾天仍有強風,天氣不好」,所有隊伍決定往下撤。因為天氣尚可,與其等下一波好天氣,我們決定再上C3。



一大早就有許多隊伍下撤,我們的雪巴看大家都下撤,心情很不安。我們的想法是,因為C2-C3這段路距離只約3~4小時,危險性不高,加上天氣預報不一定準,我們決定賭看看,若天氣不好再下撤。這天,台灣隊是唯一往上走的隊伍,途中遇俄羅斯隊下撤,隊員四散,感覺像是各自逃命。他們是人數最多最強的隊伍,我詢問隊長情況如何?他垂頭喪氣的說:「雪非常深,風很大,上C4的固定繩都被埋了,往上開路非常困難!非常困難!」。他們共有12名隊員, 半夜12點開始試圖登頂,只走了一個小時,因風大雪大前進困難,不得不下撤。C3-C4-頂峰,看起好近只有二天路程,然到目前為止所有隊伍都上不了C4。聽他如此一說,我心涼了一半,我們只有三名隊員加上二位雪巴,就算明天天氣好轉,也不夠能力開路吧!



抵C3我和雪巴說明俄羅斯隊的情形,沒想到我們二位雪巴卻鬥志十足說:「若天氣不轉壞,他們開路沒問題」。此時天氣似乎有好轉的跡象,天空出現了陽光,又重新燃起希望和信心。夜裡C3營地很安靜,只有偶爾風聲。早上起床一拉開帳篷拉鍊,門口積滿了新雪,往峰頂路線風很大,昨夜下了快一公尺深的雪,門口被堵住了。我們的帳篷還算好的,旁邊幾頂帳篷全被埋在雪下,整個帳篷都消失了,C3營地像廢墟一樣。



雪巴說:昨夜下太多雪了,路線都不見了,加上風太大,往上開路很困難,我們還是試著往C4走,雪實在太深,風太強了。最後不得不決定下撤,我們盡了最大努力了。下撤的路線也不見了,而我們是唯一還在高地營的隊伍,沿途開路,雪非常深,走得東倒西歪的,非常耗費體力,且途中有幾處極可能發生雪崩,大家下的膽顫心驚的,幸好平安下到C1。



然而C1往BC都是沿冰川往下走,原來的路線和裂隙全都被新雪蓋住不見了,只剩下一些標誌旗。不可見的危險更可怕,我們一路用冰斧登山杖刺探找路,速度慢很多,最終還是平安回到BC。Pemba說:「撿回一命」,沒想到下撤都充滿危險。



回到BC天氣非常糟,雪下得非常大。俄羅斯、匈牙利、日本隊,都到我們營帳來交流商討接下來的計畫。大家對於天氣都沒把握,匈牙利的隊長,爬過七座八千公尺山峰,他說:「從來沒看過這樣的壞天氣,進山以來只有二天是好天氣,完全沒有週期性的好天氣,很難搞,Manaslu is the worst mountain」。



雪仍一直下,路線在雪崩區上,非常危險,就算天氣放晴,一個星期內可能都無法往上攀登。我們的雪巴也從沒看過馬那蘇魯這樣的天氣,這種雪他們也不敢上。有時間的隊伍決定繼續等待,俄羅斯隊有幾位隊員決定結束離開,日本隊也考慮結束,西班牙女子隊已二位撤離。我們綜和各隊意見,天氣情況,路線位於雪崩區危險太高,加上我們的時間考量,要等下一波有困難,最後帶著一些遺憾決定結束撤離。



馬那蘇魯活動可說結束了,大家都公認她是一座看起來技術難度不是很高的山峰,但實際上巨變沒有週期性的天氣,卻讓攀登非常困難,難怪成功機率很低。記得下撤時Pemba搖頭說,真是很難爬的一座山,再也不來了,我心裡卻迴響著,真是一座美麗又有個性的山,就因為難,讓她變得更有意思,更值得挑戰。



更多攀登內容請看:冒險精靈網站:www.into-adventure.com



附錄:馬那斯鹿峰攀登行程計畫與路線

攀登日期:2009年4月9日~5月26日

天數:共50天

進山天數:10天(健行)

攀登路線:傳統路線 東北面 ( Japanese Northeast route )

進山地點:Gorkha

下山地點:Basishahar

BC 4800公尺,以上共架設四個營地

C1 5700公尺

C2 6400公尺

C3 6900公尺

C4 7450公尺

攀登行程計畫 Manaslu Itinery



4/09 Day 01 Arrival in Kathmandu airport, transfers to hotel

4/10 Day 02 Officer of Ministry of Tourism for permit

4/11 Day 03 Prepare expedition

4/12 Day 04 Kathmandu – Gorkha (by Bus)

4/13 Day 05 Gorkha – Khanchowk

4/14 Day 06 Khanchowk – Aurghat Bazaar

4/15 Day 07 Arughat Bazaar – Soti Khola

4/16 Day 08 Soti Khola – Machha Khola

4/17 Day 09 Machha Khola – Jagat

4/18 Day 10 Jagat – Chumet

4/19 Day 11 Chumet – Namrung

4/20 Day 12 Namrung – Sama Gompa

4/21 Day 13 Sama Gompa,rest day

4/22 Day 14 Sama Village –Manaslu High Base Camp

4/23 Day 15 Manaslu High Base Camp

4/24~5/17 Day 16-39 Climbing period of Manaslu 8,163m

5/19 Day 40 High Camp – Samdo Village

5/20 Day 41 Samdo – Larke – La 5220m. Pass. Tented Camp

5/21 Day 42 Larke – La Pass – Bimtang. Tented Camp

5/22 Day 43 Bhimtang – Tilje. Tented Camp

5/23 Day 44 Tilje – Tal. Tented Camp







馬那斯鹿簡介



馬那斯鹿 (Manaslu Himal) 山群大致上是一個南北縱列的山塊,西側隔著馬斯央迪河(Masyandi),是安拿普娜山群 (Annapurna Himal),東側隔著菩提河 (Budhi) 是加聶希 (Ganesh Himal) 山群。因此,馬斯央迪河與菩提河,便是進入此山群登山或是健行的主要通道了。



探勘馬那斯鹿



最早進入安拿普娜山群勘查的登山者是著名的英國登山家比爾‧提爾曼 (H. W. Tilman),他在 1950 年率領一支 6 人登山隊伍,以安拿普娜山群北側的馬娜村 (Manang) 為基地,勘查安拿普娜山群的山嶺與冰河,並嘗試攀登安拿普娜 IV 峰 (7,525m)。



後來,提爾曼與吉米‧羅伯特中校 (J. O. M. Roberts) 一起翻上了馬那斯鹿山群北側的 Larkya La 山口 (5,135m),並指出由東北側攀登馬那斯鹿峰的可行性。

馬那斯鹿山區健行圖



馬那斯鹿山群由南往北聳立著喜馬丘利峰 (Himalchuli,7,893m)、Peak 29 (Ngadi Chuli,7,871m)、馬那斯鹿峰 (Manaslu,8,163m) 三座高峰。



其中,馬那斯鹿峰,從 1956年JAC首登,至2008年底為止,總共有297人登頂,53人罹難,在 8,000公尺以上巨峰中,算是一座既危險又冷門的高山。



喜馬丘利峰,於 1960 年由山田二郎 (Yamada Jiro) 所率領的慶應大學 (Keio Univ.) 山岳部,由西南面經 Sickle Ridge 首登。根據 Himalaya Index,截至 1986 年共僅有 6次登頂紀錄。



Peak 29,又稱為 Ngadi Chuli,至今僅有兩支遠征隊登頂紀錄,其中 1970 年日本隊的首登紀錄至今存疑。因為Hiroshi Watanabe、 Lhaksa Tsering (Sherpa) 兩名登山者在接近峰頂時失去蹤影兩個小時,再現身時卻在峰頂附近冰壁墜落。遠征隊後來尋獲遺體,但是所有的底片經過沖洗後,都無法找到足以證明登頂的紀錄。所以至今唯一獲得確認的登頂紀錄是 1979 年波蘭登山隊由西壁 (West Buttress) 路線登頂。登頂者為Ryszard Gajewski、Maciej Pawlikowski。



日本人首登馬那斯鹿峰



1952年秋季,日本山岳會 (JAC) 今西錦司 (Dr. Kinji Imanishi) 率領一支6人勘察隊,探查馬那斯鹿峰西側,發現此面路線十分困難。然後越過了Larkya Bhanjyang山口,由薩馬 (Sama) 村落出發探查馬那斯鹿冰河,認為可能有機會由北鞍 (North Col) 攀登。之後他們由東稜攀登至 5,275m,以觀察東南壁 (Southeast Face) 攀登的路線。



‎1953年,日本山岳會由三田幸夫 (Yukio Mita) 率領的另一支 15 人的遠征隊,在薩馬村 (Samagaon) 設立基地營後,嘗試由東側攀登失敗,轉而由東北壁 (Northeast Face) 攀登,3名隊員於7,500m處折返。



1954年,日本山岳會由堀田彌一 (Yaichi Hotta) 率領的第二支遠征隊,由Buri Gandaki河谷入山,在薩馬村基地營遇到激憤的村民阻撓,村民認為遠征隊激怒了山神,引發了大規模的雪崩,摧毀了蚌哲寺 (Pung-gyen Monastery),造成18人死亡。遠征隊只好後撤,轉進加聶希山群 (Ganesh Himal)。



‎1956年,日本山岳會由槙有恒 (Yuko Maki) 率領的第三支12人的遠征隊,由東北壁攀登,隊員今西壽雄 (Toshio Imanishi) 與雪巴嚮導Gyalzen Norbu於5月9日登頂,加藤喜一郎 (Kiichiro Kato) 與日下田實 (Minoru Higeta) 於5月11日登頂。

馬那斯鹿東北壁首登路線圖

喜馬拉雅高山的攀登,往往是一個前仆後繼努力拼鬥的過程。日本山岳會 (JAC) 歷經 1952、1953、1954三次偵查與攀登,終於在 1956 年登上了馬那斯鹿峰。



攀登 Peak 29 的過程更為漫長,1961 到 1969 嘗試三次都未能成功,1970 年又發生峰頂附件墜落的疑案,之後又嘗試三次全部失敗。



韓國人攀登馬那斯鹿峰的歷史尤為悲壯



1971 年春季,金禎燮김정섭 率領的遠征隊,金禎燮弟金祺燮김기섭 7,600m 墜落身亡。



1972年春季,金禎燮率領第二次的馬那斯鹿遠征隊,結果一夜大雪造成大規模雪崩,連同金禎燮弟金祜燮김호섭在內的 5 名隊員,以及 10 名雪巴共 15 人全部罹難。





1971年馬那斯鹿峰西北壁登頂



‎1970 年秋季,日本東京都山岳聯盟 (Tokyo Mountaineering Federation) 的 Satoshi Aoki 與高橋善數 (Yohikazu Takahashi ) 偵查馬那斯鹿峰西側的攀登路線。他們回報,可以由 Domen Khola Glacier (多曼河谷冰河) 的上圈谷 (內院,upper basin),經由在西壁與北壁間夾峙的西北肋稜 (Northwest Spur),登上馬那斯鹿峰頂的大雪原 (snow plateau)。



1971 年春季,高橋照 (Akira Takahashi) 率領 11 人遠征隊,嘗試攀登西北肋稜這條高難度的路線。 他們艱苦的克服了 6,800m 至 7,000m 處的稱為傘岩的懸垂岩壁後,在峰頂大雪原 7,350m 處建立了 C5。5 月 17 日,小原和晴 (Kazuharu Kohara)、田中基喜 (Motoki Tanaka) 登頂,創下了馬那斯鹿峰第二次的登頂記錄,同時也是馬那斯鹿峰的第一條新路線登頂。

1971 年 Manaslu 西北肋稜首登的路線圖



1972年馬那斯鹿峰西南壁的成功與悲劇



1972年春季,由 Wolfgang Nairz率領的奧地利提洛爾 (Tyrolean) 遠征隊,包含梅斯納 (Reinhold Messner) 在內共有9名隊員,嘗試由Thugali冰河攀登西南壁 (Southwest Face)。他們採用無氧攀登,梅斯納於4月26日單獨登頂。然而在回程中遭遇大風雪,經歷迷途與艱苦的搏鬥後,終於在風雪中找到了峰頂大雪原上7,300m的C4。然而,兩名隊員 Franz Jaeger 與 Andy Schlick 卻在風雪中失蹤了。



以上這一段簡短的描述,背後卻隱藏著一段撼人心弦的故事。



4 月25日一早,梅斯納與 Franz Jaeger由C4出發攻頂,沿途是一片平緩無奇的大雪原,沒有冰河裂隙,也沒有雪崩的危險。幾個小時後,Franz表示要先回營地,剩下梅斯納一人繼續攀登。他從雪原登上一道向東邊延伸的稜脊,發現山頂還很遠,尖瘦的稜脊也不易攀登,直到午後時分,他才登上了突出稜脊的馬那斯鹿峰頂。梅斯納發現峰頂上有兩枚生鏽的岩釘,他把其中一枚岩釘挖出來,放在口袋中,隨後就下山了。



梅斯納翻越瘦稜往大雪原下山途中,大霧瀰漫開始下雪了,能見度剩下10公尺。雪地上的足跡已經被強風吹散,沿途的岩石或是冰雪地形的特徵也都看不到了,有時他懷疑自己到底在走直線,或是在兜圈子呢! 天色漸暗,梅斯納評估在7,500m高度這種惡劣的天候下,自己可能無法倖存。此時,他卻聽到了Franz的呼喚,但是在風聲中卻無法判斷正確的方向。在這種瀕臨絕境的當兒。梅斯納得到一個靈感,朝著南風逆風前進,因為大雪原是在稜線的北面,高地營正好是位在從南壁翻上大雪原的稜線上。最後他終於找到了分隔南壁與大雪原的稜線,然後,沿著稜線往左(上方)、往右(下方)展開搜索,終於在闇夜中找到了營帳。



梅斯納跌跌撞撞的爬進了帳篷,看到了從C3上來支援的Horst Fankhauser與Andi Schlick,可是卻沒看到先行下山的Franz Jaeger,他在哪裡? Horst 與 Andy也沒看到他。



Horst與Andi把梅斯納安頓好之後,在大風雪中鐕出了營帳,想儘快找到Franz。結果,他們出去一會兒,就找不回營地的方向了。在這場大風雪中,他們設法挖了一個藏身的雪洞,兩人抱在一起取暖。天地昏暗,Franz的求救聲已經持續了5個小時,Andi堅持一定要去找Franz,兩人離開雪洞不久後,又失去了方向,找不到Franz,也找不回雪洞的位置,只好又挖了一個雪洞避風。過了一會兒,Andi又出去找Franz,結果就消逝在馬那斯鹿峰頂的這一片大雪原了。



天亮後,Horst從雪洞裡爬出來,在深雪中花了4個小時才回到了C4,帳篷已經被積雪壓垮了。Horst稍事休息恢復後,與梅斯納兩人又爬回了大雪原上,試圖尋找Franz與Andi,但是卻毫無蹤影,只好放棄了搜索。Franz Jaeger為了接應在風雪中下山的梅斯納,Andi Schlick為了搜索在風雪中迷途待援的Franz Jaeger,兩個人都在馬那斯鹿峰頂的這一片大雪原上的風雪黑夜中消逝了。



以下是一段梅斯納對於西南壁這一段攀登路線的觀察:



剛抵達馬那斯鹿山腳下時,第一次近距離的觀察這一片山壁,發現它真是危險,真的考慮放棄攀登回家算了。這一片山壁的底部都是冰瀑與垂直的岩壁,乍看之下,沒有一條安全的通道,可以突破下半部的地形,接上分隔上下冰壁的山谷。這一片分布於5,800m與6,600m之間的山谷長達6km,我們稱之為蝴蝶山谷 (Butterfly Valley),山谷上方的南壁,也是經常發生雪崩,因此攀登路線往西穿越蝴蝶山谷,再攀登一段陡峭的斜面,登上東西向的稜線。



在山腳下觀察下半部的岩石柱稜左右兩側的雪崩狀態後,在岩石柱稜右側的岩壁上,我們應該可以找到一條安全的通道。藉著繩梯與固定繩,與現代的攀登技術,我們有信心建立了兩個營地後,我們應該可以進入到蝴蝶山谷。



4月9日,梅斯納與Horst Fankhauser抵達了蝴蝶山谷,在一片懸岩下方建立一個簡易的營地。那天晚上降下大雪,雪崩不斷由左右兩側沖激,藉著懸岩的保護,他們安然的度過這一場暴雪,天亮後在及胸的深雪中脫困回到下方的營地。那一夜的風雪,卻造成了東北面冰河的大雪崩,催毀了韓國遠征隊6,500m的第二營,總共15名隊員喪生。





1974年馬那斯鹿峰8,000公尺峰女性首登



1974年春季,由石黒恒 (Ishikuro Wataru) 率領的日本女子遠征隊,完成了馬那斯鹿峰女性首登。她們先嘗試攀登 1952、1953年勘查過的東稜,然後轉向首登的東北壁。5月4日,中世古直子 (Nakaseko Naoko)、内田昌子 (Uchida Masako)、森美枝子 (Mori Mieko) 與雪巴嚮導 Jambu 登頂成功。這也是8,000公尺峰的女性首登。



1981~2006年,開拓馬那斯鹿峰新路線



1981年秋季,Pierre Beghin率領的4人法國登山隊,嘗試攀登西壁 (West Face)的中央岩壁。後來卻往西南稜 (Southwest Ridge) 的側面 (flank) 移動,在 6,700m處與1972年提洛爾遠征隊的路線會合。沿路架設了兩個營地,Beghin與 Bernard Muller在7,400m處露宿一夜後,10月7日登上峰頂。



1983年冬季,由Lech Korniszewski率領的11人波蘭遠征隊,由1972年的西南壁路線,完成了馬那斯鹿峰的冬季首登。Maciej Berbeka與Ryzard Gajewski藉強風暫歇時,元月11日,於7,700m處建立攻擊營,並於隔天登頂。



1984年秋季,Janusz Kulis率領的8人波蘭遠征隊完成了非常困難的馬那斯鹿峰南稜 (South Ridge) 的首登。沿 Punggyen冰河上溯,以兩週時間架設固定繩抵達了馬那斯鹿峰與Peak 29峰之間的南鞍 (South Col),並繼續架設固定繩至7,400m處。Krzysztof Wielicki與Aleksander Lwow於10月22日成功登頂。



1986年秋季,波蘭登山者Jerzy Kukucka與Arthur Hajzer完成了馬那斯鹿東稜 (East Ridge) 的首登。他們沿稜攀登直抵馬那斯鹿峰東面的尖塔峰 (pinnacle),中間經過4天露宿,於11月10日登頂成功。



1987年春季,波蘭登山者Krzysztof Pankiewicz與Ludwik Wirczynski以阿爾卑斯式首度嘗試困難的東南壁 (Southeast Face) 的中央路線。在6,800m高度,遇到非常困難的地形而敗退。



1990年秋季,由Kazbek Valiev率領的8人哈薩克遠征隊,在東南壁7,000m處設營,上方是這條路線上最困難的一道岩階帶。10月6日,攀登隊員Murat Galiev、Grigory Lunyakov、Zinur Khalitov往上攀登五個繩距後,發生嚴重的墜落事件,三人全部罹難。



1991年春季,由Vladimir Shmichi率領的9人烏克蘭遠征隊,在東南壁攀登至7,200m處放棄,轉向1986年波蘭對首登的南稜路線。10月6日,Aleksey Makarov、Igor Svergun、Viktor Pastuch以阿爾卑斯式攀登,於5月5日登頂成功,並經由東北壁傳統路線下山。



馬那斯鹿山群路線圖



2001年春季,由Mstislav Gorbenko率領的12人烏克蘭遠征隊,在東南壁上完成了一條新路線,他們避開了雪崩危險的中央路線,由右側的肋稜接上了1986年的東稜路線。5月20日,Sergey Kovalev、Vadim Leontiev、Sergey Pugachov登頂成功。



2006年春季,哈薩克登山者Denis Urubko、Sergey Samoilov完成了東北壁 (Northeast Face) 直登路線的首登。它們先以傳統路線做高度適應,於4月25日登頂。5月5日,以阿爾卑斯式攀登東北壁中央路線,5月8日登頂成功。



馬那斯鹿峰的未解難題,包含西壁 (West Face) 以及西南壁 (Southwest Face) 的中央路線。









照片2006年北京,卡茲別克‧瓦萊里(右),黃一元(左)



哈薩克登山悍將卡茲別克‧瓦萊里(Kazbek Valiev),1952年生,第一位哈薩克籍登頂聖母峰者。目前在哈薩克經營登山旅遊公司(http://www.kantengri.kz/index1.html)。三度參加前蘇聯國家登山隊,1982年與Valeri Khrishchaty完成著名的聖母峰西南壁蘇聯路線(Russian Route)。1988年與Youry Moisseyev完成道拉吉利峰 (8,167m) 西南南脊(SSW Pillar) 首攀成功。1989年金城章嘉峰 (8,586m) 四連峰縱走,登頂金城章嘉主峰。1990年馬那斯鹿西南壁(SW Face),Murat Galiev、Grigory Lunyakov、Zinur Khalitov,三人墜落全部罹難,放棄攀登。1995年擔任領隊完成馬那斯鹿峰傳統路線冬攀。1996年擔任領隊完成卓奧友峰 (8,201m)傳統路線攀登。1996年擔任哈薩克登山會會長。



http://www.kantengri.kz/index1.html。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紀念 徐慶榮 黃仲杰

水磨坑溪的發現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