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來到易北河口
Kugelbake小檔案 名稱: Kugelbake,航海燈標的意思。獨特的造型及長久的歷史成為固芝哈文市的市徽 構造: 高約30公尺,木製,四腳斜相交立柱,塔端安置豎圓盤,中段圍以長條木棚,全身漆成深棕色的尖錐形造型。 位置:易北河口港固芝哈文市(Cuxhaben)北方約3公里,位在易北河(Elbe)注入北海的一小片沙丘上,在一望無際的海天交會上十分顯眼。距漢堡港110公里。 歷史: 第一座在1703年建立起來,大約每30年就要重建,第一次的的重建在1737年。1870年爆發普法戰爭,為了混淆敵人的入侵將燈塔除去,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基於相同的理由將之完全去除。1924年重建,現在看到的結構物是在1945年後蓋的。 功用:最初是易北河上引航上的需要, 1853年,「庫傑巴克」點燃了燈火來引導在曲折的河口航行的船隻。1878年,這座航標僅當作備用,全年航道上另設有一座燈塔識別。這座木造的航標在1899–1900的冬季也是無線電通訊實驗站。 Kugelbake,木造航標。位在易北河口一片小沙丘上,易受風雨摧損,大約每三十年便須重建。現在已成為當地的象徵。 初看到這個獨特的結構造型,就啟了莫大的好奇心。 去訪德北的威斯馬港(Wismar),淺嚐了波羅的海的鹹味後,打定主意找時間一探這座木造的航標一個究竟,順便品一下易北河與北海交匯的味道。 固芝哈文市(Cuxhaven)離漢堡約110公里,搭火車只有城際區間車ME(Metro)可搭,一上車發現整座上層車廂只有我們兩人。設備可以比美最高級的ICE,但是每一站都停,一路只能呆呆的看著疏疏落落的旅客上上下下,有好幾個小站,小到不能再小,探頭只能看到一個空無一人小站台。 到達終點站固芝哈文整整耗了兩個小時,的確讓你坐夠本。 等到我們慢吞吞穿過市區直赴河邊看到遠處那坐心嚮往之的“燈塔”,從早上從旅館出發已經快五個小時了。 這是來德國的第五天,學到如何對德國人問話的技巧,不過使用慣用的英語名詞,還是不管用,最後想起來,事先我在素描本上給這座“燈塔”的圖樣記錄,這位在車站賣吃的仁兄一看到圖樣,一幅恍然大悟的模樣,哈!“Kugelbake!”(暫念成 「庫傑巴克」) 手一比“離這裡三公里,這個方向過去就是了。” 後來看到Kugelbake的介紹,其實比較像是...
介紹「阿爾卑登山方式」The Alpine Style
從傳統走向現代 --介紹「阿爾卑登山方式」The Alpine Style 中華登山 33期 民國六十八年四月四日 從阿爾卑斯山到喜馬拉雅 「阿爾卑登山方式」這個名詞對國人恐怕還很陌生 , 但是提到「登山者爬阿爾卑斯山的一種登山方式」時, 大抵也能望文生義了。 阿爾卑斯山座落在歐洲 , 是法、義、瑞等國的天然邊境。山上冰河蜿蜒如巨蟒糾纏、如鰭背的山脊聳立環伺如危牆, 而有世界上最典型的山峰隔著只能容足的狹窄鞍部一一獨立 , 非常壯觀、雄偉。因此 , 上山的人群進入 U 形的幽深山谷 , 望著陽光下閃閃發亮的山體, 直衝藍天的暗銅色山頭 , 很少人不受感動 o Alpine Style是英國人對爬 阿爾卑斯山Alps產生了一套基本登山方式的通稱 , 在十九世紀中葉 , 它是針對阿爾卑斯山而言 , 二十世紀初葉以後 ,登山家逐漸向海外轉移 , 這種登山方式也就被帶入世界登山的舞台 , 迄今極受重視。在開拓喜馬拉雅山的30年代 , 這種登山方式為探險家建立了橋頭堡 , 在60年代 , 這種方式為他們完成了十四座八于公尺以上山峰的創舉 , 在70年代則有利用阿爾卑登山方式獨立完成巨峰的理想。展望將來 , 登山家們已誓志將以這項精神進軍世界最高峰--聖母峰 ( 八八四八公尺 ), 阿爾卑斯登山方式在今天確如天之驕子。 「阿爾卑登山方式」竟有如許大的魔力嗎 ? 它對登山者的實質意羲叉是什麼 ? 我們對它了解有多少 ? 種種問題對國人都是新鮮的 , 最重要的是 ,我們需要這種登山方式嗎 ? 登山方式 在十九世紀初葉 , 登山還是少數人士即興的娛樂時 , 阿爾卑斯山上已開始使用繩索互相牽綁、手持鐵頭拐杖、鞋底打上鐵釘止滑等等爬山工具來協助登山 , 確保人員的安全。基本上登山運動是在相互照顧的互助精神下展開來 , 只是當時並沒有如今那樣嚴格的規範。但是 , 登山繩、冰斧、冰爪則已附在登山者身上 , 成了登山者的標幟。 一個世紀以來 , 現代精密的編織技術及冶金技術大大的改革爬山工具, 這項改革不但使很多被認為不可能去爬的路線一一雌伏在腳下 , 而且把這種登山方式發展到完美無懈可擊的地步 , 不但在阿爾卑斯山有用 , 非洲、南美、亞洲亦證明確是十分可靠的一種行為規範 o 從過去的成就 , 登山者旺盛的企圖心當然是一項重要的精神要素 , 不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