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洞爬岩

原載野外雜誌143期 70年1月

十一月卅日(1980)這天算是入秋以來罕見的好天氣 ,太陽懶懶斜照著 , 早上台北還有點薄霧 , 但是過了基隆 , 沿著東北海岸萬里晴空、碧洋微波 , 空氣乾爽 , 好久沒有遇上這麼舒服的天氣了。

此次我們多了兩位新夥伴 , 所以選了「校門口」作為鍛練的場地 , 「校門口」是一橫寬約五十公尺 , 高三十公尺的獨立岩牆 , 在旁側有稍低的板岩及煙囪岩, 適於入門者初攀練習場地。

一行五人 , 筆者與蔡文宗醫師一組 , 蔡醫師朋友 , 現服務於徐州街語言訓練測驗中心副教務主任美籍陶維極與蔡光隆 , 及蔡先生大公子蔡國炎(6歲)三人一組 o

蔡醫師在國內極富名氣 ,民國六十八年玉山冬山教難 , 曾運用最少的醫療設備拯教頻危的三重山協郭榮芳山友。蔡醫師的體能也堪稱青年山岳界之佼佼者 , 四季晨泳、馬拉松樣樣皆著。能得此伙伴共同切磋岩技 , 實在很是幸運。

蔡醫師的岩技雖尚列為入門者,但是各部肌肉發達強韌 , 因此在近旁的岩場練習過基本技術及繩結後 , 便迫不及待加入「校門口」的攀登。

校門口」岩場一如龍洞長達一公里以上寬幅的岩場性質 , 係屬裂隙與岩壁攀登 , 利用寬狹不一的裂開岩縫及岩壁上露出的微小把手點藉助 ,向上攀登 , 一
般路線為三到四級間 , 不是很難的路線 , 不過高度卻影響每一名攀登者懼高的心理。因此攀登岩場 , 除了需注意平衡攀登原理、三點不動一點動原則 , 及觀察路線攀登三項大原則外 , 還有能逐步克服高度的意志力才行。一般而言 , 無論多麼勇敢的人 , 在沒有同伴保護之下 , 隨著高度提高 , 心生的恐懼感也愈大 , 因此我們利綑纏技術來消除疑慮的心理 , 同時也加強攀登的安全性。

雖然如此 , 初入門者即使在有同伴保護下, 還是會有自然反應的不安全感 , 不
過這種不安全感會隨著相互綑纏之經驗及逐漸增加的爬岩經驗而慢慢減少。不過 , 這種暴露在空中的不安全感, 大概不會完全消除 , 這也是為什麼爬岩活動一直被視為具有冒險性的活動原因。
反過來說 , 如果爬岩不是滲入這種不確定的冒險性 , 才不會有許多人瘋迷於其中呢 !

「校門口」的岩質頗為粗糙 , 意味磨擦力相當優良 , 縱橫裂隙發展十分完全 , 較寬大的適於當作踏足點或是把手點 , 較狹小則可以使用金屬岩揳塞入或打進錨樁來作為保護支點。

蔡光隆一組首先自岩壁中間直上 , 五公尺上方有一平台 , 作為第一次綑纏
點。來自美國加州的陶維極已有長久沒練習了 , 在第二綑纏點下方墜落了
一次 , 好在蔡光隆反應迅速 , 馬上予以確保 , 還沒墜落便以制動住。可能
經過這一次墜落 , 陶維極的手腳頓時不靈活 , 過了好一陣子才恢復正常。

我與蔡醫師一組選擇岩壁夾角的路線 , 位在右面三分之一處 , 這是一條直登路線 , 把手與踏足位置頗佳 ,因此毫無困難便上到三分之二高度,在一小懸岩下作好綑纏位置。然而 , 綑纏固定點不能找到相當理想 , 是此一路線的缺點。蔡醫師幾乎不花力氣也跟上來 , 中間只設一保護支點。這時發現蔡光隆一組與我們在此處合併為同一條路線 , 因為蔡先生人數較多 , 三人一組便由他們先上 o 隔了十分鐘後 , 我倆也跟上來 , 完成這一段三到四級的路線。




由「校門口」頂上展望 , 景色絕佳 , 左邊鼻頭角及龍洞海灣 , 堪稱東北部海岸絕景。深入海中的岩岬 , 由頂上望去如碎裂的豆腐干 , 磯釣者人手一竿 , 冒著驚濤拍岸危險垂釣 , 多有所斬獲。夏天常見的潛水者現多不見了 , 倒是龍洞漁村的居民每日都來海邊採取石花菜 , 其男女穿著頗引人注目。

現在回過頭再來看在龍洞的爬岩現況。以「校門口」岩場來說 , 目前總共已開發了八條的路線。數目字只為辨認方便 , 並非表示開發先後。




第 1 、 2 號---係岩壁 (Face) 攀登。暴露性較大 , 把手及裂隙發展良好。中間需加保護支點。
第 3 號 ---此為兩岩壁之夾角所成之裂隙及岩壁攀登 , 自中間綑纏點起為岩壁攀登 , 上方三公尺有板岩及裂隙供選擇。
以上兩條路線介於三到四級間 ,即需繩索細纏 , 並設保護支點。
第 4 號 ---此條路線大半被外角岩壁遮住。下部陰暗處為懸岩 , 較難突破 , 以上便無困難。四級路線。
第 5 號---約三級的大裂隙。
第 6 號---為四級的雙裂隙攀登。
第 7 號---路線被外緣岩角遮住,為 AI 人工攀登 , 略呈懸岩 , 用岩揳夾緊情況不佳 , 有墜落事件發生。
第 8 號---橫渡路線 , 三級。





到目前為丘 , 「校門口」的攀登尚止於四級向五級挑戰界限邁進。譬如第三號與第四號之間的兩面岩壁俱為五級以上路線 , 呈長距離懸岩路線 , 必領使用工具逐漸克服 , 下部之屋簷式懸岩較難突破。

第四號左邊的岩壁情況略好 , 但是下部深藏的懸岩也屬難以克服之第一階段 , 其上部也是長距離的懸岩 o
目前尚受岩友注意的目標尚有第7 號線左邊的岩塔 , 其三面皆為略成垂直或懸岩之情況 , 路線長達二十公尺。

雖然「校門口」仍一直被岩友視為「熱身」的場地 , 但是的確有許多相當艱難的路線存在 , 過去一直以熱身為由 , 儘量摸熟此地岩層狀況 , 以便往更高的技術上發展 , 譬如循「校門口」進去的「內殿」 , 除了已幾乎完全攀登的「蠟燭台」之外 , 在長達一公里的海崖當中 , 沿路有無數高過五十公尺 , 而困難度皆在五級以上的岩壁,其中尤以「大熊座」尖峭壁最吸引岩友前往。







「蠟燭台」其貌不揚 , 被海水侵蝕去軟弱岩質 , 因此呈現巨塊疊砌形狀 , 但是面海的岩壁 , 就難倒許多沒有觀察好路線的熟手。
十一月中旬 ,兩名來華韓國山友 , 便在此摸索到天黑 , 可見很簡單的路線 , 也會一時大意而一再躑躅難進。

「蠟燭台」以後的岩場尚無相合名稱可以加以區分 , 但自此以後概屬「內院」範圈 , 然後中間再以「大熊座」大峭壁為分歧點分成前後兩半部「大熊座」與「校門口」之間稱為「前院」,自此以後便稱為「後院」。

因感來此岩友日漸頻多 , 日後當不下現今大砲岩的人潮擁擠狀況 , 但是
目前許多岩友已因範團太廣而常被集合地點所困擾 , 過去常有約在「校門
口」,卻有人跑到「後院」去會合情事。








有關此大岩場攀登狀況一時恐無法報導完 , 只好留在以後再分別一一介紹。筆者目前利用假日時間一面攀登 , 一面加以記錄 , 希望能儘早把龍洞岩場有系統的加以整理出來 , 以供來者不致於有無從下手之感。在這段時間希望岩友能夠將攀登路線加以記錄及拍照下來 , 供作大家參考。

一般來說 , 龍洞各地岩場的準備場地都十分優良 , 簡易路線與極困難路線並存 , 因此每人可按本身能力選擇攀登不必逞強。

目前進入冬季 , 因此尚得預備雨衣及禦寒衣 , 裝備方面, 原則上可按自己所有的裝備進行有條件的攀登。如果你有一條登山繩 (這是起碼的條件 ) 以及長廿吋到卅吋的尼龍帶數條 , 便可進行四級程度的攀登 , 尼龍帶用來固定在岩桂及身體上 , 用繩索綑纏同伴。為了更為適應岩場的變化性 , 再準備一些岩揳及二
~六個鉤環也是必要的。

由於岩質租糙 , 過去有人使用編織繩被岩角割裂事件 , 一般來說 , 無論多麼粗糙的岩場 , 只要減少繞過岩角或凸岩的機會 , 這種危險的事件便能減少。






留言

小Po寫道…
您好、
最近在蒐集一些關於龍洞的資料、很高興看到這篇文章、感到相當的有歷史性。謝謝你的分享
--小Po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紀念 徐慶榮 黃仲杰

水磨坑溪的發現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