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的東台(1)「檳榔村」「卑南山」印象

台東火車站前(1975年),現已變身為藝術家聚會場所
原載野外雜誌 78期 民國64年8月
綠廊﹒聚落﹒檳榔

如果是到初鹿以南各地 , 台東鎮以北 , 我寧願搭公路局車或「興東客運」。
什麼原因呢 ? 由南王村到檳榔村這段足足兩公里,林蔭夾道 , 道路兩旁長著高大、蔥鬱的樹木 , 數十年來 , 枝椏交錯 , 綠意盎然 , 形成一座狹長、椭圓形的綠色長廊。

四月之後 , 東台灣的氣候與南部大致相同 , 綠蔭遮蓋 , 將炙熱的陽光排拒在外 , 行走其中 , 舒爽清靜 , 令人心喜。
主要為赤桐及法國梧桐兩種喬木 , 尚有少數赤麻黃夾維其中 , 這些樹木年齡夠大了 , 與台北市仁愛路的法國梧桐差不多, 可能是東台氣侯使然 , 大多長得油綠綠,葉冠繁茂、 高大 。

這條東台晴空下的「綠廊」,久已成為台東縣民一項珍貴的資產, 除了那些神奇瑰麗山川之外 , 顯然是經過細心照護 , 有以致成的人工麗景 , 構成開拓的東台纖細, 柔和的一面。

這一次剛好趕上一班開往花蓮的快車 ( 與普通車差不多 ,大小站都要歇一下 ), 眼看著這條綠廊蟄伏在卑南山下 , 好像一條絨毛豐盛的長蟲 , 一直通達「檳榔」 。

今天打算到此瀏覽一番之後 , 順道探查「卑南山」,這是一座深受當地住民
依重的「小山」。

「檳榔村」有好幾個聚落 , 其中較大兩座分散在公路及鐵路兩旁 , 分成「上」、「下」檳榔。「下檳榔」距鎮中心大概八公里 , 十五分鐘車程 , 途中經過「馬蘭」、「卑南」及「南王」這些典型的聚落。卑南是卑南鄉鎮公所所在地 , 相信是台東縣最富足一個鄉 , 農作物為主要收入。

「南王」剛好位在卑南山下 , 棋盤似的街道 , 十分整齊。村內有一所規模宏大的國中。南王為台東縱谷平原的出發點。這些路過的聚落原是「卑南族」所有 , 目前仍然佔據大部份。
「下檳榔」是檳榔村中最大聚落 , 公路、鐵路在此段設站, 它與卑南山緊鄰 , 密切不可分。

台東人士亦頗嗜好檳榔,男女婦孺全是紅嘴巴 , 張著血盆大口 , 高聲談笑 , 隨處可見 , 不時來這麼一下吐出一口紅液。

少數結婚後不久的卑南族少婦 , 好像便立時獲允這項嚼啖的權利 , 也再不顧忌矜持 , 口紅與檳榔汁混成一塊 , 難以分辨那是人造的或天生的「口紅」。台東鄉下成年人吃檳榔比率高,檳榔村不例外。 村中檳榔樹特多 , 大都生長在庭院周圍,細細高高的檳榔樹圍著低矮的農舍,構成一幅典型的東台農居景觀。

屋宇相當簡樸、清潔。果園與屋舍相雜 , 差不多每家都種植橘、橙、芒果樹 , 十足的農村景色了。

女孩子一早便騎著自行車到台東鎮外圍的糖廠、鳳梨工廠及造紙廠上工 , 那種悠閒、熱情的神情 , 是要讓人羨慕 , 心喜不己 , 尤其與那些電子、紡織工廠的女工 ( 此地沒有 ) 相較 ,她們擁有太多的純真。男士 , 尤其是年青人大都出外謀生 ,不多見。在白天 , 村中寂寧、和靜 , 看不到幾個人。

卑南山下,山上
自村左邊的大路往卑南山下走去 , 兩旁高大樹木、竹林夾道,一路綠蔭遮蓋。路口是「孫善宏醫學士」的寓所 , 十足農家模樣 ,而都市裡的「博士」輩只能住水泥洋房 , 非大為羨慕不可。

「卑南山」又稱「檳榔四格山」,海拔四百一十六公尺。自知本方向, 側面看自成一獨立小山脈 , 山勢由北垂向南 , 中間皺起劍龍鰭背般的一排小山頭 , 長達二公里。就外廓而言 , 比諸鄰近的石頭山 , 呂家山及都蘭山這些突昂、雄峻的東台名山,卑南山擁有沈靜之美 , 她像一座「里程碑」座立在台東縱谷的南
端。

卑南山是海岸山脈的尾根之一 , 因受卑南溪的切割 , 及往後河道遷移的影響 , 始形成現在有谷無水 , 大致上已成孤峰態勢 , 上端接上一塊丘稜地與主脊上的支稜相接。
與卑南溪接鄰部份 , 飽受沖蝕 , 分割成塊狀不整的河階面及高崖 , 站在台東
大橋 , 可以看出這幅詭異的地理景象 , 無論如何 , 都想像不到這個謙和的正面後 , 隱藏著這麼完全相異而壯觀的一面。

山以北為一明顯受分割、侵蝕的丘陵狀台地 , 好像一張錫紙被揉皺之後所呈現的高低不齊 , 崎嘔坎呵。比較著名的有「北綠關山」 ( 三九一公尺 ), 「擺子南山」等幾座 。從鹿野回望擺子南山 , 山容俊秀 , 命人激賞。

卑南山事實上是由這些台地、河谷之上的村落所包凰 , 除了南王、檳榔外 , 尚有「澱粉」、「高台」等小村。這些小村像桃源仙境那般地無爭 , 靜居於這些崇山、溪流之中。

山中小徑都在「石溝」上 , 縱橫交叉 , 在密林之中佈下撲朔迷離的意境。始終難以決定該往那條石溝去 , 問過幾個在林中玩耍的小孩,一概回應不知。
山中多是鳳梨、甘蔗田 。

在半山腰碰到一位老農夫 , 低頭彎腰專心農作,沒料到猛然從樹林中會竄出一位陌生人,被嚇得退後好幾步,兩眼瞪著大大從頭到腳打量何方神聖。經過一番溝通,老農終於卸下心防,順手招待我一把一半生不熟的枇杷。

問清楚路後,便朝老農指示的林中走去。
由此地到稜上不到二百公尺 , 意料一個小時便可以到頂。那知山上那有什麼路,前方全是密林,走上去沒多遠就發覺已被困在密密麻麻的林中動彈不得 , 懷疑老農指示的路時 , 已經來不及。只有一股作氣 , 使勁鑽、爬、跳 ,種種本能 , 奮力衝了兩個小時方到稜上。結果由樹縫中看到對面 , 隔著一條瘦稜及幾座小山頭才是最高的山峰 , 這一看差點沒瘋掉。

時近中午 , 沒帶水 , 也沒飯吃 , 肚子裡只有那些未消化 ,半生不熟的枇杷強撐著。計劃中是一次「仙遊」 , 卻落得連狗不如的瞎撞。
走原路回去!當然不甘心。

好吧!不到黃河不死心,再這麼又扮演了一次 ,往前硬衝, 直到頭昏眼花 , 四肢虛軟為止 , 最後終於摸到山頭下。
站在卑南山頭放眼過去,四周景色一覽無遺, 作為「里程碑」英名的卑南山的確不是浪得虛名。天氣好可以看到他的老大哥「卑南主山」。

山上看不到半條塑膠帶、罐頭什麼的 , 更沒有那些留諸百世、千古的記名式彩帶、名條。連一只兒登山者的遺物都沒有,尤其這麼有名氣的山 , 不留下紀念品也太不合邏輯 , 總之, 除了一大堆高不及人的雜草之外,這座山可憐兮兮少人來探顧,下山途中給自己做了這個結論。

本來想由此直下岩灣村 ,直接回台東 , 看了一下密密麻麻的樹林 , 不知裡面還暗藏多少陷阱 , 萬萬不可以再和自己作對 , 不過要回檳榔 ,一定得找出原路來。

傳教的小弟
一走下山頭,一條羊腸小道 , 路徑分明的在山旁、林下 , 朝著我上來的石溝中蜿蜒而去 , 只是在這個分岔點時 , 選擇了右邊 , 而非同一形式、同樣寬闊的右邊,如此可觀的一念之差。

說給路上遇到的一位小弟弟聽時 , 笑得他前仰後合,背上的東西差點沒掉到山溝中去。

這裡全是卑南族的一支稱作「變馬族」 , 我好奇的問小弟弟就讀的學校時, 侃侃而談的說出自己的族氏 , 臉上洋溢無限驕傲。
我好驚訝一個小學生對自己族人如此清楚!

這個族散落在知本、太麻里、利嘉、太平、卑南、初鹿、鹿野等地方。馬蘭是「阿梅族」 大南地方則是「奴改族」。
看到制服上的名牌 , 這位小弟姓名「莊XX」。
不知從何說起一路向我傳教起來,
「你看 , 那些不信教的人就好比這些竹子一樣 , 隨著風吹,倒來倒去。」
這句話把我吸引住了 , 原來以為他是童言童語而已。
「竹子有強韌的生命力 ,風一吹來,倒來倒去很很正常阿!」
隨口回應,看看他的表情卻是一臉嚴肅。
「噢 ! 是這樣的。」

基督教在這個村頗具影響力 ,「台灣基督教阿色尼弗小兒麻痺之家」就在路口 ,佔地達千坪 , 紅瓦白牆西式建築 , 主要建物有五棟 , 其它便是綠油油的草地 ,林中還有教堂 , 及教會辦的幼稚圈。

莊小弟一路熱情的邀請我到他家用晚飯 , 便在山下 , 指著一排椰林之後的房屋 , 一臉期待表情。最後還是和他揮揮手道別 , 在台東駐留期間,幾個假日順道又來村中逛了幾次 , 路過門口想找他 , 幾次都不在 , 說是去鄰村玩了。

一個男人 , 顯得很硬朗的老者聲稱是這小孩的父親 , 一照面 , 竟然便是那次在山上碰到的農夫 , 怎麼說盡理由 , 還是被他強拉著吃中飯 , 這是最後一次去時。
雖然在卑南山行中僅是敷上一層淺淺的回憶 ,腦子裡不時有這位傳教的小孩與老農的影子---「開拓的東台」一幕中不受人注意的人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紀念 徐慶榮 黃仲杰

水磨坑溪的發現之旅